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意见征集 > 意见征集

关于《营口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

来源:营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19

【字号:

分享: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全民健康,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健康营口建设,根据《营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辽宁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按照《营口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工作规则》要求,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现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一、公告内容

   《营口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公告时间

2022年10月19日至11月19日

三、征集方式

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信函或电子邮箱将意见反馈至营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单位名义反馈的,请在反馈意见后注明单位名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并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馈的,请在反馈意见后注明姓名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孟儒祥

电话:2871846

邮箱:ykswjwfgk@126.com

地址:营口市站前区金牛山大街东10号

邮编:115000

附件:《营口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营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1019

 

 

 

 

 

 

                                                                                                                                                                                                                                                                                                                                                                                                                                                                                                                                                                                                                                                                                                                                                                                                                                                                                                                                                                                                                                                                                                                                                                                                                                                                                                                                                                                                                                                                                                                                                                                                                                                                                                                                                                                                                                                                                                                                                                                                                                                                                                                                                                                                                                                                                                                                                                                                                                                                                                                                                                                                                                                                                                                                                                                                                                                                                                                                                                                                                                                                                                                                                                                                                                                                                                                                                                                                                                                                                                                                                                                                                                                                                                                                                                                                                                                                                           

营口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阶段,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全民健康,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卫生服务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进健康营口建设,根据《营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辽宁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全面推进健康营口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8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 9.16/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1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12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全部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制定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评管理实施方案,控制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为10.64%,以市中心医院为重点和试点,大力推进绩效考核改革,加快落实现代医院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重点抓好医疗卫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市公立医院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逐步落实。建立了以市中心医院10个重点专科建设为龙头、县区三级医院为主体、二级医院为载体、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医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组建2个城市医疗集团4个县域医共体及2个专科联盟,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构建了分级诊疗制度。全市已基本建成三级综合医院1小时服务圈、二级综合医院半小时服务圈,以及一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分钟服务圈,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卫健系统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精准发力,构建了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正式启用,成为辽宁中部城市首个全科医生培训教育示范基地。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建综合诊治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市精神病医院升级为三级精神专科医院并更名为第四人民医院。市西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市第五人民医院,填补主城区没有二级医院的空白。市精准医学检验中心工程已投入运行,填补我市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和耳聋基因检测等高精尖临床检验项目空白。新建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市中心血站、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市疾控中心新建实验楼已正式投入使用。市口腔医院增设口腔影像、口腔放射线、口外、老年口腔、种植、数字化美容等科室,极大提高我市口腔医疗诊疗水平。成功引入民营资本,营口方大医院、盖州博海医院等一批有规模高水准社会办医应运而生,缓解了政府对医疗领域投入不足的压力,满足了百姓对医疗健康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我市加快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立中医院建设稳步推进,新建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已于20201正式运营,大石桥市中医院异地新建已完成主体工程。县级综合医院、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基本设置中医科。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覆盖率达到94%。截至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六)互联网+医疗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市政府办印发《营口市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市中心医院等4家三级医院实施了一站式结算、手机移动支付等缴费方式,提供了检查结果查询和就医信息推送服务,缩短了等候时间。大石桥市中心医院引进了以大数据为支撑,覆盖全院各信息化业务系统的医院信息集成平台项目,结合“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依托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打造公益性、专业性、智能化俱佳的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医疗信息化的普及落实,更好地为老百姓就医服务。老边区人民医院对原有的医院管理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并正式运行,软件方面涵盖了HISPACSLISEMR等管理系统,实现了医院门诊人手一台电脑,提高了工作效率,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全院软件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管理系统与医保、农合接口对接,实现了患者出院后实时结算。

(七)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成效显著。全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有序开展。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5%以上,聚集性疫情处置率达100%,重点传染病连续多年保持低发状态。新生儿预防接种实现了信息化管理,适龄儿童八苗全程接种率达96.01%,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妇幼健康、计划生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两癌筛查和艾梅乙防控筛查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八)多种医养结合模式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统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方面资源,构建了医办养、养办医等多种医养结合模式。为鼓励现有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与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工作的通知》,现医疗机构与社区养老机构签约率达到100%。大力推进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就医服务绿色通道及老年病科或门诊,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服务绿色通道的通知》《关于在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康复医院中设置老年病门诊的通知》,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均开设老年人就医服务绿色通道,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康复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或老年病门诊。

(九)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统筹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两孩生育政策。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相关单位积极性,在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设置母婴设施,并做好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开展一孩、二孩生育登记服务;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构建适应人口迁移和社会纵向流动的卫生计生政策制度,提升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切实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虽然我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当前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全市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实力不强,服务能力薄弱,服务质量不高。全市优质医疗资源匮乏,我市市区内仅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缺少三级中医医院,东、西、南部均缺少2级综合医院,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较少,无法构建高效协作的分级诊疗网络,导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不明晰。从结构上看,我市专科医疗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机构仍然偏少,从发展水平上看,综合医院不够强、专科医院不够专,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较少,全市整体医疗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十四五”时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加速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健康营口、加快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的关键期。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卫生健康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抢抓重大机遇、强弱项补短板、提升供给质量、强化治理能力,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系统谋划,坚持整体推进。为服务营口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健康保障。

三、十四五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健康中国战略为统领,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优质高效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为主线,大力发展数字健康和智慧医疗,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和协调统筹发展,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整合协作,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实现服务方式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数量规模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型、人民群众由被动应对健康问题转变为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的政治属性、业务属性,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卫生健康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坚持生命至上,健康优先。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公平性、可及性,把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医疗卫生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3.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坚持关口前移、防治结合,强化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促进医疗服务由以治病为主向以健康为主转变,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面向全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持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4.坚持强基层惠民生。牢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定位,以发展适宜能力为目标,推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促进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坚持统筹兼顾,均衡发展。着力解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差异,促进健康公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卫生健康制度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2025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布局均衡、优质高效、保障有力、资源配置合理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全市卫生健康资源总量适度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医联动”高效协同,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显著提高健康营口行动成效显著,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更高质量水平、更加系统连续、更加经济有效的卫生健康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指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为2035年建成健康辽宁目标筑牢坚实基础。 

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1.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0岁左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上升趋势减缓,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以上。

2.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疫情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建成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3.卫生健康资源配置形成新格局。优质医疗资源区域布局、城乡分布更加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以市级医院为引领,县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大幅提高。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完善。

4.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医药健康服务可及性和覆盖率显著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更趋完善,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医养结合、文化交流、产业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5.卫生健康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达到新高度。卫生健康领域依法行政治理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健康行业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覆盖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明显提高,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健康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结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和我市实际,提出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医疗服务体系等6类30个发展关键指标。

(四)主要指标

十四五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2025年目标值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

人均预期寿命

80

预期性

健康预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

10.5/10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4.5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5

预期性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

27%左右

约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约束性

健康服务

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

<0.17%

预期性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80%

约束性

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80%

预期性

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

80%

预期性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

上升趋势减缓

预期性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

65%

预期性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

85%

预期性

妇幼健康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90%

预期性

3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

90%

预期性

产前复查率

75%

预期性

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

90%

预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力争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

约束性

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3

预期性

医疗服务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

9.0

预期性

院内感染发生率

1.0%

预期性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

8张左右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4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3.8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4.6

约束性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0.54

预期性

健康生活

国家卫生乡镇占比

10%

预期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30%

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27%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平战结合、联防联控”,聚焦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疾病防治和职业健康保护等关键领域,健全工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1.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市、县(市)区、基层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理顺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优化专业人员职称结构,充实人才储备,完善激励保障政策。改革完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区域内重大疾病防控技术水平,完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测等功能。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功能,将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筛查哨点等纳入建设范畴。在街道(乡镇)设立公共卫生专干,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健全监测预警、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重大疾病和健康水平监测评价、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等职能。到“十四五”末期,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配备达到国家要求,专业人员数量和结构满足工作需要。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改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用房等基础条件,完善设备设施和重大装备,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改造升级现有实验室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卫生学术科研水平,打造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省内一流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见病原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和追踪溯源能力,强化卫生健康大数据收集与应用;加强县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基本检验检测设备配备,充实疫情早期发现和现场调查和快速处置能力,推进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市级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 

3.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加强医防协同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机制,搭建学科和科研、技术培训、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等协作平台。加强各类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培训和演练。大型公共建筑新建预留平疫转换接口,落实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制定应急状态下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清单。推进营口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公共卫生应急项目。建立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联动的智能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营口市医疗物资应急储备库,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和区域布局,确保公共卫生应急状态下的物资供应保障。强化平战转化能力,构建分级、分层、分环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专科建设。

4.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强化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源头治理和综合防治,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早期筛查率和规范管理率。加强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开展“三减三健”活动,引导居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2025年,全市人均每日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分别降到8克和30克以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服务管理率达到80%以上。健全市、县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供高质量的精神疾病诊治、康复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服务平台,设立统一的心理援助热线。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专科医院等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发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作用。“十四五”末期,在册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患者服药率均达到80%。 强化预防接种精细化管理,提升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和安全。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完善非免疫规划疫苗采购平台,做好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供应保障,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机制,鼓励居民根据需求主动科学接种疫苗。

5.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健全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推动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市、县(区)两级卫生监督体系,明确卫生监督机构性质、职能定位、人员身份,依法依规统一行使卫生健康执法职责。推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健全执法保障机制。补齐市、县(区)二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执法车辆、执法设备等短板。构建首席监督员、青年骨干监督员、基层执法办案能手等多层次卫生监督人才培养格局,建设专业、高效、规范、公正的卫生健康监督执法队伍。合理增加执法人员配备数量,建立高层次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专家库。落实卫生监督全过程记录制度,实现监管数据可分析、风险可预警、监管可联动,建设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执法”体系,实现部门内外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全面提升全市医疗卫生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6.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治理。突出重点场所、薄弱环节,强化垃圾、污水、厕所、饮用水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评价,健全完善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预防媒介疾病传播。加快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开展健康城市健康细胞建设。到2025年,全市国家卫生乡镇比例提高到乡镇总数的10%,健康细胞建设稳步推进。加强无烟环境建设,全面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社会动员体系。

专栏 1: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工程

1.建设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和应用水平,推动市、县/区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补齐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短板;完善市县两级疾控预防控制体系。支持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

2.建设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完善现有传染病监测体系,建立多点触发、智能响应的疫情预警监测和响应系统,实现快速排查、精准溯源、跟踪管控等功能。

3.加强分级分层救治网络建设。完善重症监护、呼吸、感染病区(院区)建设,设置合理数量的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完成1所二级以上医院的传染病楼或独立传染病病区建设(改造)项目。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改造发热门诊等用房。

4.强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推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达到国家规范化建设标准,配齐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推进卫生监督执法智能化建设,打造“智慧卫监” 管理平台。

(二)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人人享有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动态调整、提前谋划医疗机构设置,及时填补医疗机构区域空白。以服务人口数量和构成特征、疾病谱等,精确测算地区医疗需求,科学配置资源。重点保障市级综合性中心医院、市级中医类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区)、传染病院、精神病院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医联体及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通过统筹协调、联通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高资源配置和服务效率,优化均衡资源布局。引导医疗资源富余区域内的二级医院、企业医院向专科医院、康复医院、长期护理和养老机构转型。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推进县级重点专科建设,重点加强急诊、创伤、儿科、呼吸、麻醉、重症医学等薄弱专科以及紧缺专业临床专科建设。推动社区医院建设发展,优化基本医疗服务供给。

2.加快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善县域紧密整合型医共体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加强资源统筹,推动县域医共体内人、财、物、信息等优化融合,医共体管理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行上下一体的行政管理中心,实施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集约管理。加强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四方面共同体建设,促进患者有序转诊、信息互联互通、医防深度融合,不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扩容。强化医共体内部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

3.加快高水平临床专科建设。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科、精神等群众就医需求较大的核心专科建设项目为抓手,通过整合扶持政策、集中资源、强化绩效考核、严格目标管理,积极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专科。持续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对口帮扶。深入推进卒中、创伤、胸痛中心和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推动三级医院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推广门诊和住院多学科诊疗模式和一站式服务。

4.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统筹规划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推动各级急救中心(站)、医疗机构急诊科建设达标、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序衔接,推进急诊急救信息互联互通

5.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健全无偿献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加强血液检测、制备、储存、发放智慧化管理水平,健全血液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各级政府常态化献血管理领导机制,提高血液管理智慧化水平,推动临床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和血液安全。全面提升医用血液供应保障能力,加强地区间血液联动保障。

6.强化医疗质量和安全。健全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落实首诊负责制等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全面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各级质控中心建设,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深入实施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到2025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降低到40%以下。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建立基于临床大数据的医师执业信用体系,进一步发挥医师定期考核的作用。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探索实施医疗废物处置在线监管。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

7.提升乡村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更加注重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大力实施卫生“强基行动”,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做优做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健康保障。建强一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备。优化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采取上级派驻、主动巡诊、智慧随访等方式,重点加强基于居民个人的健康管理指导能力。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总体稳定,健全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以及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因病有返贫致贫风险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工作机制。

专栏 2 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由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当地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康复护理等机构,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实施网格化管理,统筹提供居民疾病预防和诊治、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康复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建设 1-2个富有成效的城市医疗集团。

2.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标准达标率95%以上,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达标率50%以上,县域就诊率平均达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平均达到65%以上。

3.农村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全市重点建强1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急诊急救能力提升。建立覆盖城乡的急诊急救指挥调度和运行保障体系。日常院前医疗急救的救护车达到每3万人口配置1辆,其中各市负压救护车占救护车总数达40%。

(三)建设创新发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构建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1.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建立完善以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室为重要力量,以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等为补充,涵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1所公立市级中医医院,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推进中医药全面融入基层卫生健康服务。建设城市中医医联体,促进中医专科联盟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加强综合医院、妇婴医院、传染病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争创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到“十四五”末期,力争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

2.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发挥高水平中医医院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医(专科)医疗中心、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建设。持续推进基层优质中医药服务区、国医堂建设,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推广中医药防治慢性病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药康复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质控中心建设,促进中医医院规范化管理和中医专科特色诊疗水平的提高。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和智慧中医医院建设。

3.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医药类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改革完善培训模式。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开展基层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专家、在职在岗中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支持依托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和中医医院规范举办“西学中”课程班。对标国家“岐黄工程”领军人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储备“十百千”人才队伍。壮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中医药管理和产业人才。改革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对经典理论的掌握运用、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方面考核。

专栏 3 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1.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高水平医院争创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

到2025年,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公立综合医院、妇婴医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市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县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以上省级特色专科。

2.中医药人才培养行动。通过优秀中医人才研修、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骨干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中医类相关培训工作,充实壮大基层中医药队伍。

 (四)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保障

1.加强妇幼和生育服务供给保障。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市、县均要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标准化妇幼保健机构,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妇幼保健机构临床和保健业务相互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婚前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早期发展和产后康复等的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实施辽宁省母婴安全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建设,确保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稳定在低位水平。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网络,将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障碍筛查、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相关疾病筛查、诊断、康复以及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适龄妇女乳腺癌、宫颈癌筛查行动,推广适龄女性HPV疫苗接种。

2.全面促进儿童健康。完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推动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儿童友好医院。推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加强儿童视力检查和眼保健指导,建立完善儿童视力健康电子档案,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继续实施免费窝沟封闭等普惠性预防措施,12岁儿童龋齿率控制在25%以下。

专栏 4 妇女儿童健康能力提升工程

1、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建设水平。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支撑、保健与临床相结合、覆盖全市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实施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市、县(市)各建立1所政府举办、单独设置、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县、乡、村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网底和转诊网络。

2、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建设。加强妇幼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创建特色专科优质服务单位,提升全方位全周期服务质量。

3、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行动和健康儿童提升行动。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全面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制度。全面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建立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强化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保障。

3.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树立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增进老年人健康福祉。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配套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分类指导,提高失能、重病、高龄、低收入等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动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安宁疗护,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持续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进一步增加医养结合有效供给,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协议合作,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探索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转换机制。积极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持续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人城乡社区规范化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5%以上。

4.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优化生育政策,推动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提升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服务管理机制,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取消社会抚养费等生育制约措施,推动落实产假、育儿假等制度。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积极推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婴幼儿照护技术指导服务,增强家庭、机构科学育儿能力。2025年底,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力争达到4.5个。继续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等奖励扶助政策,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精神慰藉、走访慰问、志愿服务、保险保障等制度,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加强人口监测,按照国家整体布局完善人口监测体系,科学研判人口变动态势。落实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推动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等出生一件事联办。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5.强化职业健康保护。健全职业健康防治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和重点行业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市级职业病防治院或职业病医院。持续开展尘肺病筛查,推进尘肺病康复站点建设。加强监测评估、危害工程防护、体检与诊断、救治与康复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强化职业病危害风险管控,不断扩大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主动监测范围,2025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探索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分级监管,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强化源头防控,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推进健康企业建设,促进用人单位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等相关法定职责和义务。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争做“职业健康达人”活动。

(五)发展数字健康和智慧医疗

充分发挥信息化支撑保障作用,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安全应用,不断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数字发展水平。

1.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统筹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坚持“一体化”建设模式,推进各类应用系统集成和统一部署。加强医疗卫生领域专用网、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建设,推进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交换、业务协同,拓展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和应用范围。强化居民医疗健康信息归集和管理,提升健康管理、行业监管、医疗质控及临床诊疗等“互联网+”应用水平。大力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在就医、预防接种、健康管理等卫生健康服务全流程“一码通用”。

2.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能力。完善数字医院和智慧健康基础设施,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提档升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电子病历结构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支持推广使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医疗机器人等,提升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式,提升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服务水平。以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为重点,推进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疫情研判、预警分析、实时监测能力。依托实体医院,持续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提供基于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一体化的整合式互联网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全流程监管机制。

3.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安全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领域深度融合,强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为核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推广使用语音、影像识别等人工智能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引进机器人手术系统,拓展5G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场景,重点围绕急诊救治、诊断治疗、重症监护、中医诊疗、医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新一代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与技术措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领域网络信息安全监测预警机制,有效保障患者个人隐私。推动与电子处方院外流转、医疗器械与药品溯源等场景融合应用。建设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促进物联网在病患看护、远程诊断、远程医学教育、远程手术指导、电子健康档案、医废管理和药品追踪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专栏 5 卫生健康数字化工程

1.建立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以传染病为重点,建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诊所、隔离场所、机场码头、车站、学校、托幼机构、药店等重点场所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织密疫情监测网络,提高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2.建设数字健康全民信息平台。加快建设统一、权威、全面覆盖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联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推动三级医院加快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建设一批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如县域医共体信息平台等。

3.深化互联网智慧便民服务。依托“辽健康 辽医疗”统一门户为居民提供互联网便民集成服务,实现网上预约诊疗、检查结果查询、疫苗接种预约、药品配送、智能监护、健康科普、中医保健、职业健康、无偿献血等一站式健康服务。

(六)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降低域外转诊率和提高县域就诊率为重点,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三级医院提高疑难危重症治疗和复杂手术占比,缩短平均住院日。强化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分级诊疗政策联动与业务协同,畅通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渠道,统一医联体内药品目录,确保药品耗材使用上下衔接。多渠道拓宽签约服务经费来源,对辖区居民实现网格化健康管理。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鼓励对居民个人和经授权的医疗机构开放。

2.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落实党委和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和保落实的领导作用。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为动力,以高质量发展项目为载体,发挥市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示范作用,强化公立医院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优化收支结构,规范成本核算与控制,逐步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加强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活动的内部审计监督。完善以医疗质量、运行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为核心的医院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和推动公立医院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

3.强化“三医联动”改革。推广复制三明市医改经验,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完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全覆盖。完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医保支付政策。建立适应门诊保障机制的付费方式。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常见病和多发病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实施适合中医药特点的病种付费支付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中药制剂和治疗性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推动特殊保障政策与普惠保障政策衔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医保管理服务。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社会医疗保障与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比价关系,支持公立医院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不含药品、耗材、检验检查收入),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上下级用药衔接,保障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完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积极稳妥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医院参与的短缺药品储备机制。全面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

4、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两个允许”,充分落实分配自主权。建立健全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逐步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比例。完善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按规定适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比例用于服务团队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薪酬分配政策,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服务积极性。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助,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待遇,做好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到“十四五”末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力争达到县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七)推动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构建和优化行业依法治理体系。聚焦提升卫生健康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积极推进精神卫生、中医药等领域一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强化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特别是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学法、用法、普法良好氛围。持续推进卫生健康行业“放管服”改革,实现高质量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构建“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多层次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2.优化卫生健康人才成长环境。充分认识卫生人才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把卫生人才建设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力学科、人才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强化制度保障,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实施分级分类评审,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加强人才服务保障,拓展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鼓励医疗机构自主制定实施激励政策,提高公共卫生、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医疗人才的薪酬待遇。强化基层医生待遇保障,逐步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落实中央编办关于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有关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并可在县域内统筹使用。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医务人员权益,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3.促进各级各类卫生人才全面发展。加大跨单位、跨部门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继续实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和转岗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进一步优化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富有营口特色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和医学服务模式。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全科、儿科、麻醉、病理、精神卫生、妇产、护理、药学、老年医学、急诊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健全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两个同等对待”等住院医师待遇保障政策,建立临床带教师资激励机制,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建设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跟踪管理,建立符合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需要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体系。

4.创建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健康社会。广泛动员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共建共治共享健康社会,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氛围,推动形成“大卫生、大健康”工作格局和健康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发动和组织群众,推进社区(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改善基层卫生治理,将卫生健康纳入基层网格化治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卫生健康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形成健康习惯,落实健康主体责任,主动塑造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借助大数据技术和行为算法,建立精准化、个性化的健康科普知识推送机制。到2025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30%。

(八)助力健康产业发展

1.完善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根据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在医疗资源较为薄弱地区和康复、护理等专业领域及特需医疗服务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规范和简化社会办医准入管理流程和审批服务,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推动落实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医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全面推进医师执业区域注册,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合作。引导社会办医向品牌化、集团化、现代化发展。支持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引导发展专业、独立的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医学影像、病理诊断、宁养医学等机构。

2.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繁荣发展。协同推进健康管理、健康金融、健康地产、健康保险等服务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升级发展。建设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发展和转化服务平台,推动医教研企深度合作,促进科技资源与行业应用、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在数字医疗装备、机器人、干细胞、精准医疗、疫苗、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创企业,提高健康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打造一批健康产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3.加快康复护理和健康旅游业发展。加快发展康复与护理服务。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各类康复机构。引导培育神经康复、肿瘤康复、产后康复、运动康复和残疾人康复等专业机构发展,构建由医院康复、社区康复、居家康复组成的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康复保健、健康管理、营养师等健康管理和服务人才培养,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产后护理等多元化护理服务。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促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机构,探索建立与大型公立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依托海滨、温泉、自然景观等资源,结合中西医医疗技术和传统康复养生手段发展健康旅游,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单位。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党的建设,完善党委(党组)研究卫生健康发展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完善干部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坚决整治医药卫生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完善“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和管理骨干。调动广大全医务工作者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素养建设,凝聚卫生健康事业建设发展强大动力。

(二)深化部门协同

加强部门配合,进一步发挥卫生健康、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保、民政等部门(单位)作用,协同推进“三医”联动、爱国卫生运动、健康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项目谋划和实施管理

建立项目化思维,从需求分析、项目谋划、项目设计、项目立项、资金争取和推进实施等各环节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切实将国家战略、辽宁发展战略转化为具体项目,为事业发展和各项重大政策举措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卫生健康重大建设项目库管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完善监测评价和考核督导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的监测评价体系加强发展指标体系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严格规范地开展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工作。做好重点任务分解,指导各级各单位科学推进规划实施,确保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对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建立跟踪和调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合规和效益最大化。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