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关于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创新的建议》(第14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5-07-02

【字号:

分享:

王金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科技创新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围绕卫生健康科技创新需求,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及人才引育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市卫生健康领域需求,积极促进企事业单位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已建成“辽宁巨成医学虚拟仿真教学装备基地产学研联盟”“营口市三和生物技术产学研联盟”等省、市级产业联盟,并合作开展“木丹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新药研究”“互联网公众应急救护移动培训方舱”等科研项目,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全市成功获批辽宁省西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1项,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市中心医院2项国家级、2项省级课题研究通过立项,获得专项资金支持;市人民医院建立我市首个机器人远程诊疗体系基层示范医疗点,合作开展国家级课题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普外科荣获2024年营口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等多项科技成果

(二)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卫生健康发展需要,引进和建设了“辽宁省医学模拟技术及快速制造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康复辅助器具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并积极布局重大疫病检验检疫临床医学中心。2024年,“助产训练仿真模拟人”“多媒体胸腹部检查高仿真网络教学系统”2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市疾控中心与锦州医科大学合作,设立本科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市疾控中心应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填补我市全基因组测序空白;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监测项目,填补地区空白,为患儿家庭减轻经济负担。

(三)引育卫生健康高端人才实施人才强医战略,出台《营口市卫健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方案》,2024年成功引进博士1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累计博士达8名,同时面向社会公开录用22人,与45名应届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通过“营口英才计划”“企业博士双创计划”等政策,积极参加市委人才办组织的“营口英才计划”遴选,医疗系统共评选出“领军人才1名、“医学名家”10名,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领军人才及团队。其中,市中心医院黄波主任入选“营口英才计划”领军人才;柔性引进中国医科大学丛琳博士等域外高水平团队;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营口联合计划,支持“镉离子荧光探针体系构建”“营口地区胃癌诊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等项目,培养了本土科研骨干,为医疗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当前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目前我市仍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完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企业间的深度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健全。二是高能级平台储备不足,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有限,新兴领域核心平台支撑能力有待加强。三是高层次人才储备短缺医学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匮乏,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仅有8名博士学历人员,青年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滞后,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创新活力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现存问题,结合提案建议,我市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持续深化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等高校合作,聚焦卫生健康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以加速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共建临床教学基地和科研平台,开展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进医疗资源与高校资源有效对接,为卫生健康长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营口市吸引高层次人才十条措施》,通过校园直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社会化招聘等渠道引进优秀人才,计划引进博士2-5人,校园招聘30人,社会化招聘40人。实施“营口英才计划”,建立和完善卫生健康系统管理人才库和专业技术人才库,每年遴选出10名管理后备干部和30名专业技术骨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人才提供更多学术交流、进修和晋升机会,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优化薪酬与激励机制,形成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联合科技部门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完善定期会商制度,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科研经费分配、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同时,聚焦基层医疗机构科研能力提升,通过开展科研方法培训等方式,力争实现“市级引领、县级协同、基层参与”的科研工作格局,并强化督导评估与宣传引导,保障各项科技创新任务有序推进。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